凝练典型案例9个
日期:2022-01-25 12:09:38  发布人:hggcx  浏览量:144

凝练典型案例9个

【典型案例1】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创新高职化工类课程思政的实践

我院轻化工技术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针对新时代下,对化工人才的新要求,轻化工技术系师生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工匠能力与精神的培养。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技术,转变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建共享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化工资源库。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

一、课程思政资源特色

1.课程思政资源具有碎片化、可视化,以文本、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呈现,由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加工制作,具有原创性。主要有:

1)《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数字教学资源库》(2017.8)

2)《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2018.3)

3)《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立德树人教学资源库》(2017.8)

4)《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示教室实物教学资源库》(2017.8)

2.思政教育传播工程。通过开发微视频、动画、教学案例、数据库等,提供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构建具有多样传播教育形态、多元传播渠道、多种平台终端的立体传播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3.“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思政+”三晋文明工程。挖掘山西省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通过采集、开发、制作和创新,打造一批讲述三晋文明历史、传统美德、爱国励志故事的思政教育教学产品,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有:①精益求精的三晋工匠精神。②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③非遗保护传承创新。

二、课程思政资源成效

1.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思政素材,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

梳理各相关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注重以文化育人,深入开展化工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打造工匠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

2.创立的“民间天然皂制造技艺工作室”。

培育的手工皂、纯手工口红创业组获2018年学院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奖,其中“奇幻唇彩,增我色彩是色彩之风格”纯手工口红创业组在2018年“建行杯”第四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

3.化工工程系多次开展师生创业就业交流会。

交流会上,就创新创业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成果转化、创业引领就业等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做了交流,开阔学生思路。

4.利用好实践课堂教学的教育渠道。

集中实训课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化工行业相关法规和职业技术规范,科学、严谨,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工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5.校企合作,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

利用职业活动周聘请创业成功优秀毕业生来学院给学生做创业讲座。每学期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请企业人员给学生讲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等。

6. “思政+”教育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中。

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针对化工行业产业的特殊性,加强了对学生学生安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沟通、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将化工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7.打造跨专业、跨部门教师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投入。

积极组建与形成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化工系主任、总支书记、思政部教师、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多部门、多学科的教师团队,就如何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了交流、探讨等一些工作。

8.具有推广应用、示范引领价值。

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开发新专业、开发新课程,注重立德树人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攀枝花学院等曾组团来我院学习与交流专业建设经验。

9.化工工程系代表学院申报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三、课程思政今后建设方案

1.建设目标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达到进头脑、进教材、进课标、进课堂、进考核的目标。

2.工作思路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院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

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创新高职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典型案例2】需求导向、协同创新、推进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轻化工技术系积极实施产业需求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革。将职业岗位对知识、素质、技能要求作为教学内容,实现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持续开展专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不断使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专兼职教师团队、教学资源数据库、专业(课程)规范标准与教学诊改、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成效明显。

1.探索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

山西聚源煤化有限公司与我院共同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培养模式改革。依据企业用人需求,经过双方多次协商,采用了“学生自愿,公司遴选,双方培养,学徒跟班,工学交替,定向就业”的形式。选拔部分学生组成“聚源”教学班进驻企业。在企业主导下实施为期半年的合作育人,合作培养43名定向生,建立“厂中班”,开展定向培养、共同育人。“学生自愿”即指组织学生专程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后,自愿报名;“公司遴选”即指企业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通过面试挑选所需学生数并组班;“双方培养”即指经遴选的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徒跟班”即指学生的学习采取现代学徒跟班,在岗学习,以完成规定的技术技能学习与训练;“工学交替”即指在企业的教学班利用现场的企业实际生产条件,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和开展教学活动;“定向就业”即指学生完成在企业的学习任务后,经过考核合格,直接在企业就业。

2.校企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

资源库以“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动态化建设、边建边用、以用促建、重在应用的建设思路,遵循“一体化设计、案例化辅教、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坚持使用便捷、应用有效、共建共享。围绕思政教育、技术技能、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绿色安全等内容,建设了化妆品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化工数字综合教学资源库、“课程思政”数字教学资源库、科普实物示教室3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库、1个实物示教室。收录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最为活跃期的2000年至今全国性会议报告PPT300余个,印记了高职教育发展轨迹。制作原创性视频、动画约100个。建成各类多媒体资源1千余条,资源总量达到500GB。共有15家院校、25家行业企业参与了资源库建设。其中,化妆品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为教育部职成司委托的行业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实践项目,资助资金:12万元。

资源库建设反映最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成果,教师可以依托颗粒化资源自建或设计课程、因材施教,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同时以服务学生和课堂教学为主,基于学生教师的需求,动态化增加资源内容,不断提升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资源库应用必将推动“课程思政”、信息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持久独特的作用。

3.产教融合,促进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生产岗位群与课程体系相融合,创新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化工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山西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专业主动对接产业为目标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将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设置调整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依据山西省 “十一”至“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强力推进产业转型,重点产业和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开发了煤化工技术专业,2011年评为山西省高职特色专业;2012年列为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校企合作开发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先后开设了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技术等专业,积累了一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和实践经验。

推进以企业生产岗位工作任务为课程建设的载体,使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学习任务密切融合。紧密结合山西省产业技术升级、新技术、新材料、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绿色安全等及时改造专业课程与内容,开发共享精品课程,挖掘和采集各类企业生产实际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库等。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教育。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现代化工、现代煤化工、新型化工材料、现代医药产业领域企业岗位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升级等为内容的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

以国家职业标准和煤化工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为依据,紧贴煤化工行业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煤化工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通过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构建“条块结合”的课程。实现本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课程建设中,《化工装备操作与维护》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4.教学团队实力增强,教学成果明显

近年来,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共建实训基地等,教学团队执教能力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取得明显的成果: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主审、参编正式出版教材30余本;校企合作编写校本教材4本;参加省级以上研究项目4项,在研项目1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12项,其中:山西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年度获山西省“科技奉献”先进集体奖(山西省科协、人事厅等五厅局);“科技奉献”先进个人一等奖1项;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2012年以来,完成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建设项目、山西省财政支持高职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各一个;组织完成全国5所院校参加的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优秀奖。组织完成教育部委托资助项目:行业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实践-化妆品教学案例库。建设山西省高职高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

 

 

 


【典型案例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案例背景情况(包括事件的经过、原因、矛盾、风险等)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寄托在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体系中;教育单一、发挥作用有限;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理念陈旧、教法单一、效果差;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实际等,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疲沓、无奈;思政理论课教育陷于孤岛化、边缘化、空泛化的地步。我院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同样存在此问题,如何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难题是面临的巨大课题。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近年来,我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精神,发挥学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教学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着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体化构建实施“课程思政”体系。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精品项目”等教育教学创新计划,培育选树一批学院“专业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学院“课程思政研究室”。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三全育人格局。

二、做法思路(包括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等)

我院党委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中,以新思政观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全院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发挥学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教学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院党委制定下发了学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方案》、《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组织教职工学习理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每门课程承载着思政教育功能,每位教师承担着思政教育责任,使每一位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落地。组建教学系思政教育改革团队,由党总支书记、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外专家组成。明确职责:专业教师负主责,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施教学;思政教师指导专业教师使专业课程育人目标明确,育人导向正确,挖掘思政元素具有鲜明的思政性;联合开展混合式教学。党总支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教学系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教学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系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建设教学系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小组或研究室,积极申报学院和上级部门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2.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1)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以及系列教育论述,使我们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从文件政策、“课程思政”形成过程的“上海经验”视角,认识“课程思政”内涵,以及同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思政”是一思政教育的理念,是破解思政理论课教育“孤岛化、边缘化、空泛化”有效途径。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换,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从而把“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成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路径和有利抓手。

3. 探索实践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路与途径

1)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全院从党委、党委部门、党总支、支部、教学管理部门、系部、教研室、到教师、职工,应认识到高校思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推进中,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我院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实施“课程思政”路线图

 


3)实施“课程思政”环节与内容。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产业实际,规划设计思政内容,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初步确定每门课程思政主要方向、内容、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每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析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取思政素材和资源,转化成思政教学素材和资源;整体设计课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将思政教学素材和资源纳入到课程设计中。

4)课程思政层级职责

明确学院层面教务处统筹协调,制定相关制度;组建团队(院级、系部级、课程团队);教师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反思、诊改,考核。

4.“课程思政”建设措施与目标

1)育人目标明确

思政导向明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思政目标明确。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深入研究专业培养规格中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和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和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课程育人目标之中,并分解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讲义当中。

2)思想政治元素鲜明

教材讲义。专业课程教材选取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杜绝唯西方译著、唯英文原版的取向;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讲义,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四个正确认识”。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课堂教学。综合采用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提问答疑等方式,通过PPT、视频、动漫等形式,深入阐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相统一。

知识点考核。1)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列入课程考核关键知识点,落实到课堂测试、课后作业、中期检查、期末考试当中。2)创新考核评价方式,结合案例分析、情景设计、论述问答等方式,对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科学有效考核。

3)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教师认识到位。充分理解“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树立高校每门课程承载思政教育功能, 每位教师承担思政教育职责。持续提高教师素质能力。

素质能力。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好教师,自觉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功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工作能力。

主体责任。1)建立以专业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相应学院共同参与的课程育人团队。2)建立专业教师会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集体备课制度;建立专业课教师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听课助讲制度,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

4)建设目标-----实现“三全育人”

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格局。

5.挖掘加工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资源方法途径

1)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师生成长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企情、校情紧密,反映党情、国情、省情。

2)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思路

用人文的视野来关照科技的发展、技术进步,是理工专业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开展教育的立足点,落脚点;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工匠精神是高职专业“ 课程思政”的着力关键;专业伦理渗透是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依托;为民服务是“课程思政”的落脚归宿;注重多元融合、专业文化、企业文化育人;崇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发掘运用专业历史和大国工匠人物教育作用。发挥专业史、人物史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事迹风采,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工匠精神成就他们的青春风采;注重传统文化、手工艺技能类非遗文化内涵和价值。非遗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有敬岗爱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技道融合,师道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之心,打造“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

3)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采集与加工、转换与渗透

1)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转化思路。遵循“一体化设计、体系化内容、颗粒化元素”的建构逻辑。“一体化设计”:整体设计本专业课程。以课程需求、适用为导向、结合专业和课程内容特点,统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功能、兼顾共享;“体系化内容”:满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标准、兼顾其他相关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易于满足网络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要,“互联网+职业教育”需要。“颗粒化资源”:思想政治元素鲜明,思政元素的最小单元须是独立的事件、信息点或完整的表现素材,单体结构完整、属性标注全面,易于自主学习和组课。适于“互联网+职业教育”。

2)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转化原理方法。将来源于社会、学科、专业、生产实际等真实的元素、案例素材,采用教育学和方法论,按照课程规律、逻辑,依据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分析进行加工,以思政教学要求进行转化成教学元素资源。

3)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步骤。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转化成思政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挖掘和运用专业、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取思政素材;按照思政逻辑和教学要求将素材加工转化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手段、模式组织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4)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组织与实施。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提问答疑等方式,通过PPT、视频、动漫等形式,阐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相统一。

三、经验启示、工作中注意防范的负面清单

(一)主要成效

1. 以“课程思政”试点项目为示范,以点带面推进整体课程改革

8门课程列为山西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晋教政(2018(14号) 】”。其中: 思政理论课1门;综合素养课1门;专业教育课6门。艺术系《住宅设计》试点课程已结课,教学效果良好。已完成教学设计和教案,完善了相关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2.以研究与实践并举,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1)思政部探索“支架式”教学模式改革,其典型案例报省教育厅。

2)《印前图像处理》“课程思政”试点课程项目列为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3)《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作为“专业思政”工作典型案例报省教育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创新高职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报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3.初步探索出推进课程思政方法与路径

4.总结形成挖掘思政元素资源、转化为思政教学资源的方法与路径

5.挖掘蕴含思政功能的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学生、企业人员采集、加工、制作的以文本、图片、视频、实物等呈现的颗粒化、可视化思政教学资源,易学、辅教,具有原创性。

1)化工类:2015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委托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项目(化妆品);《“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化工数字教学资源库》;《能源化工示教室实物教学资源库》;《山西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介绍》;山西省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寻访山西省非遗孟家井古窑绞胎瓷印记》。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苏式琉璃烧制技艺资源库。已被纳入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视频16段,约253分钟。采集名品库、工具库等各类精选图片423张,制作微课件各类教学PPT12份,撰写调研问卷及报告、word讲义、课程设计及题库等各类文档73份。

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资源库。已被纳入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获予项目二等奖。各类视频23段,共计约 237分钟;采集名品库、工具库等各类精选图片446张,制作微课件各类教学PPT16份,撰写调研问卷及报告、word讲义、课程设计及测试题库等各类文档79份。

4)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华酿酒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子项目-白酒分析与检验。正在实施完成。

(二)经验启示

1.认识是基础。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切实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

2.党的领导是关键。要切实发挥学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教学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3.教师是主体。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严格课堂教学纪律。每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素质能力高,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功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4.资源是载体。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资源,是专业课程中思政教学实现的条件,是课程思政落地的重要载体,要把握好资源思政方向、正确性,思想政治元素鲜明,思政导向、思政目标、育人目标明确。

5.机制制度是保障。激励制度;教师职责规范、纳入考核;推进机制系列制度等。

6.研究与实践是助推剂。

(三)工作中注意防范的负面清单

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应注意以下问题。

1.坚守专业定位,注重学科视野。

2.坚持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变、本位不改。

3.实施思政教育,并不等于专业课程思政化,也不是专业课程或者课堂结束后,转而进行思政上的引申和靠拢,而是全域、全息化地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目的、手段、技巧,应该是“润思政”而细无声。水乳交融,自然融合,从而达到思政教育之目的,也就是经过科学学习和训练达到学生修养的全面提高。

4.专业课程渗透思政元素,注意思政育人目标明确,政治元素鲜明。发挥思政部教师指导、引领、专家作用,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使专业课程育人目标明确,育人导向正确,挖掘元素具有鲜明的思政性。


【典型案例4】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实现德技双修

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技术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针对新时代对化工人才的新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高职化工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实现从 “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 “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转化。

一、系统设计,构建课程育人体系

针对高职专业课教学重智轻德,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如何发挥,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为此,积极探索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课程地位.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中,将“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等纳入培养目标规定中。 培养规格明确: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综合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具体要求。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施保障中提出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与措施。

二、挖掘教学载体,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梳理各门化工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具有碎片化、可视化,以文本、图片、视频实物等呈现的,以“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组成的“易学、辅教”思政教学资源,由教师、学生、企业人员采集加工制作,具有原创性。主要有:(1)《化工数字教学资源库》(2017.8);(2)《“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2018.3);(3)《立德树人教学资源库》(2017.8);(4)《能源化工示教室实物教学资源库》(2017.8);5.主持完成教育部委托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项目(化妆品)。

2.挖掘教学载体,实施“思政+”三晋文明工程。挖掘山西省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为载体,通过采集、开发、制作和创新,打造一批讲述三晋文明历史、传统美德、爱国励志故事的思政教育教学产品,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有:①精益求精的三晋工匠精神: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②山西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介绍。③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寻访山西省非遗孟家井古窑绞胎瓷印记。

三、创新方法手段,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1.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思政”素材,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梳理化工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注重以文化育人,深入开展化工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以专业技能传授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实现最大化,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

2.以培育创立“民间天然皂制造技艺工作室”为载体,培养师生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2018年化工系召开师生创新创业交流会。就创新创业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成果转化、创业引领就业、工匠精神等学生关心的问题作了交流,建立师生创新创业小组。在2018“建行杯”第四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培育的登羽团队“MY QUEEN口红”项目获二等奖,柒佰日化团队“匠心手工皂”项目获优秀奖。

3.注重实践课堂思政教学。集中实训课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化工行业相关法规和职业技术规范,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4.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助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效。持续开发具有碎片化、可视化资源,实现立体化教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

5.校企合作,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利用职业活动周聘请创业成功优秀毕业生来学院为学生做创业讲座。每学期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请企业人员为学生讲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等。校企合作开发了化工企业安全教育实景视频。

6.“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针对化工行业产业的特殊性,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沟通、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推进了“课程思政”实施。

7.打造跨专业、跨部门教师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程思政”的相关内涵、改革已有的案例、实施路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等教育教学规律与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如何保证思政课的核心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目标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精准对接,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化工工程系代表学院申报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课程育人)。

近年来,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开发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加强立德树人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攀枝花学院等曾组团来我院学习与交流。

四、改革创新,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今后我们将汇集各种资源,创新机制体制,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1.建设目标。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院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达到进头脑、进教材、进课标、进课堂、进考核的目标。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工作。

2.工作思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院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以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2018年被列为山西省级骨干专业建设项目为契机,做好“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全力推进与实施。

3.持续推进。打造思政教育传播工程。通过开发微视频、动画、教学案例、数据库等,提供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构建具有多样传播教育形态、多元传播渠道、多种平台终端的立体传播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创新高职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使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成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分子,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典型案例5】双导师协同构建、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与目标达成

 


【典型案例6】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协同课程教学模式与策略

 


【典型案例7】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学徒制“六共”模式



 

 

 



 

 

 

 


【典型案例8】机制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坚强保障

 




 

 


 

 

 

 


【典型案例9】弦歌不辍谱丹心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核发: 点击数:144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